鐵道旅行-幸福100紀念戳章縱貫線北段(新竹站)


中華民國100年6月5日星期日,天氣:晴,地點:臺灣鐵路縱貫線北段

時至正午時分,隨著五臟廟戰鼓頻擂,跟著列車規律的搖擺下我們也滑進了新竹車站月台旁,等著週遭歸心似箭的遊子魚貫下車後我倆方才起身緩緩離座,瞅著天空,天啊!這陽光怎地如此毒辣,雖說新竹的風名震四方,但依然無法吹散這逼人暑氣....

#01 阿福號之多真不是普通的誇張,一個月台同時停靠著南下與北上的列車,實話說這配色怎麼看怎麼不討喜,和日本JR的電車外觀設計真是差太多~~


#02 挺愛拍攝這些隱匿於各個角落的鐵道訊號機(燈),一組列車能安全、準點地於鐵道上疏運旅客,完全需仰賴這些〝看不到〞的幕後功臣...


#03 如果沒記錯,這是第二次造訪新竹車站。第一次為當年新兵入伍時被「新兵專列」載到這,然後轉搭停在外頭接運的國光號客運載往關西營區,說來好笑,那次開車司機還迷路,結果全營新兵都完成報到點名,我們這車的人才緩緩駛入...;此次再訪,沒想到已是十多年後的光景


#04 新竹車站的紀念章放在旅客服務台,原本以為它也會有一些較特別的紀念章,沒想到就只有幸福100與日期章兩種


#05 米黃色的窗框,這油漆不知重新上過多少回,隨著時光巨輪的滾動,想必也一同和這車站見證了許多歷史


#06 此建築還洋溢著濃郁的德國近代建築風情,許多角落都有值得令人細細欣賞的質感...(不過阿嘉強烈懷疑圖中柱子下方那兩坨圓圓的〝水漬〞應該是不肖人士隨地便溺造成的)


#07 新竹車站熱門到還有人開發出N規的模型,窗框材質還特別用銅製蝕刻材質呈現,不過阿嘉當年沒入手,因為家中實在是沒地方擺....


#08 第一代新竹車站為清朝時(1893年10月30日)建造於枕頭山腳(十八尖山)下,目前的巴洛克風格站體完成於1913年,當時是繼臺北、基隆站後出現的第三座大車站。由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建築師鬆口崎萬長設計。


#09 新竹車站有幾項很有特色的部份:鐘塔、盔甲式的造型、內外小山牆、鐵皮式屋頂…同時還融入了巴洛克+哥德式建築風格,令整個站體透漏出不一樣的風格


#10 此為站前廣場設置的懷舊鐵道區,許多遊客都會在這玩起平衡感的遊戲;一旁的林蔭及木棧道可以讓乘坐火車的旅客或是過路的人停下歇腳


#11 鐵道轉轍器也被當成文物保留著


#12 臺北市區內再也看不到的交通號誌


#13 新竹新八景之一:悠悠蕩蕩古意盎然的「護城河」。此東門大溝最早是新竹城的「護城河」,為清道光九年(1829)修建淡水廳石磚城時建成,後來演變成大排水溝。最近阿嘉和女王迷上看日劇的「仁醫」,其中幾幕江戶時代古今溝渠畫面對比和此景十分神似


#14 護城河原先是軍事防禦功能為主,殖民政府在1905年實施都市計畫,將城牆拆除,護城河從軍事功能轉換為灌溉和排水功能的水圳,光復後仍維持灌溉和排水功能。80年代因都市化程度高,農業灌溉功能消逝,成為家庭汙水和雨水混合的排水溝,如今比較完整的是東城門前這段,約500公尺。


#15 位於新竹市東區的迎曦門(東城門)。新竹古稱竹塹城,是台灣北部第一座石磚城,曾經是北台灣大甲溪以北的政治經濟中心,當時的同知徐治民在竹塹地區環種刺竹,而東為迎曦門(東城門)、西為挹爽門、南為歌薰門、北為拱辰門等四座城門;因日據後因實施都市街道計劃,並於1902年拆掉城牆與城樓,至今唯一還留存的東城_迎曦門已被列為二級古蹟,周長約為2700公尺,半圓栱型的門洞為泉州白石所砌成,重檐歇山式的城樓與壕溝一起守護著竹塹城。


#16 迎曦門外的歷史簡介


#17 城牆下方還可看到當初戍守官兵進出塔樓的洞口,現今已被木板隔住。


#18 新竹市立博物館,原為有樂館。建於1933年,為全台第一座具有冷氣設備的戲院,座位約五百人。其建築形式融合古羅馬與阿拉伯建築風味,是日本殖民政府展示國力的豪華型公共建築之一。1944年於二次大戰中遭到轟炸,二樓毀損了約三分之一。1946年日本戰敗後,有樂館改名為國民大戲院,收歸政府經營。除播放電影外,並舉辦音樂會及入伍徵召等活動,每遇佳片上映必車水馬龍。在休閒方式單純的農業社會中,成為承載市民生活記憶的鮮明地標。1980年代新竹縣市分家後,營運面臨了縣市財產的糾葛;同時期錄影帶出租業興起,娛樂媒體不斷推陳出新,戲院逐漸經不起市場考驗,終於在民國八十年停業。


#19 新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前身為新竹市役所,西元1920年日本政府在台灣實施「市街庄制」,當時新竹市隸屬新竹州郡管轄的新竹街,辦公廳稱為新竹街役場,1930年代後新竹人口成長,新竹升格為新竹市,新竹街役場遂易名為新竹市役所。光復之後交由國民黨新竹縣黨部使用,之後交還新竹市政府,成為北區戶政事務所。因為其歷史意義及年代價值,新竹市役所在經由新竹市整修後,於民國96年12月25重新開館,也正式更名為「新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


#20 蹓轉於巷弄間,至今仍可看到這保留磚瓦與原木起建的民厝


#21 來到新竹自然不能錯過這城隍廟前的廟口小吃街囉^^,接下來光顧的店家可都是女王事先做足功課才擇定的....


#22 郭家潤餅,網路興起後鄉民狂推必吃美食之一,瞧這大熱天下長長的人龍,東西不好吃怎可能吸引這麼多人排隊?


#23 嚴格來說一份35元不算便宜,不過我們是吃巧不吃飽,到這既然是品嚐美食,兩人一份剛剛好,點太多其它東西就吃不下>"<


#24 再看看櫃子裏的潤餅皮就可以知道生意有多好...


#25 一般吃到的潤餅都是冷冷涼涼的,但這邊現場排隊,當場做好的潤餅卻是熱呼呼的!裏頭包滿了豆芽菜、高麗菜絲等內餡,甜而不膩的花生粉融入其中,怪不得令鄉民們為之瘋狂....


#26 〝解決〞掉潤餅後當然就要勇闖廟口小吃街這〝虎穴〞....


#27 百年老店「阿城號」是女王欽點的店家,才入座就瞧她熟練的點好菜單,為了此趟蓋章之旅中的美食饗宴,她不知偷偷情蒐了多少資訊>"<


#28 炒米粉、什錦湯、貢丸湯是阿城號祖傳的三寶,首先端上桌的是炒米粉,不過這怎麼是〝濕式〞的?阿嘉個人還是喜歡吃傳統〝乾式〞的炒米粉...


#29 會爆漿的包餡貢丸湯,說是貢丸,不如稱為肉丸子更恰當!我倆一致認為這貢丸包餡後反而吃不到那彈牙感,挺可惜的說....


#30 紅糟肉圓,近年來養生風盛行,紅糟入菜幾乎隨處可見。話說紅糟自古就是客家飲食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食物材料,它既是醃料也是醬料。紅糟客家話叫〝糟嬤〞,以前人沒有冰箱,〝糟嬤〞是客家人為了要保存煮熟肉類的方法之一。


#31 不知是不是天氣太熱,我們才吃這幾樣就已有飽足感,原本還規畫要去吃「柳家滷肉飯」和「鴨肉許」的鴨麵,但委實吃不下就是...而既然已來到城隍廟前,不進去參拜一下怎麼可以呢?


#32 廟裏頭有許多神明,其中還包括范、謝將軍與隨隊捕快,匠藝維妙維肖的雕刻下尊尊栩栩如真,害得阿嘉不敢拿起相機對著祂們拍攝...


#33 自古以來的文化薰陶(不分宗教或習俗)就是這四個大字〝輪迴報應〞,其目的都是要勸人為善,諸惡莫做~~~


#34 逛到廟後方的商店街,這感覺很像之前去日本東京自由行時在吉祥寺車站看到的〝口琴橫町〞


#35 在豔陽的煎烤下用完餐,腦海裡浮上的當然是要再去吃冰涼消暑的剉冰啦!走出廟口美食街,我倆就直奔這外頭的「阿忠冰店」


#36 很多年前阿忠冰店還是一間很簡陋的小冰店,聽說去新竹一定要〝交關〞一下,店裡最有名的是鳳梨糖水冰...


#37 女王點了份綜合的鳳梨仙草冰,阿嘉不是很懂這間店怎麼會這麼出名,冰品還好,但店內用餐環境吵雜,一幢五樓的環境不見服務員密集的收拾環境,後方竟然還裝設籃球機,完全無法悠閒、愜意地享受冰品,只想快快吃完然後離開...>"<


#38 吃完冰後我倆穿梭在小巷間朝火車站前進,目標是新竹車站邊最後一個景點--「鐵道藝術村」,在詢問車站服務中心得知必須在外頭新竹客運旁(中華路二段上)的地下道穿過站區,並從後站在走到南大路才能抵達


#39 沒想到後站區在施工,因此我們得繞一個大大的ㄇ字型才能走到,此時頂上陽光正炙熱,沿途又沒任何指標,亂走亂竄下鑽到了這東大陸橋下,眼尖的女王才突然發現這「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的指標....這政府的設施真是神奇,常常都立在民眾找了半天想開口問候人家媽媽的狀態下才出現


#40 然後這指標不出現則已,一出現就又鋪天蓋地的襲捲而來,連柏油路上都漆上了這指標,有沒有這麼誇張?


#41 再往前幾步,「鐵道藝術村」就躍入眼簾囉,不過看到這外觀阿嘉心中不免狐疑,這倉庫和「鐵道藝術」能擦出火花?


#42 結果真正和鐵道發生關係的僅有停放在藝術村外的EMU500通勤電聯車...不過它也不是〝固定班底〞,是隨時會開走出勤的列車...


#43 結果...一整個令我這麼鐵道迷失望呀,什麼「鐵道藝術村」?感覺就是廢棄的倉庫改建後供〝行藝術之名〞的店家營業場所,跟「鐵道藝術」有啥關聯?!


#44 抱著些許的失望,我倆就草草結束參觀「鐵道藝術村」的活動,離開時我們索性沿著東大陸橋的階梯拾級而上,想說直接越過鐵道穿抵另一邊的道路後再朝車站方向折返,事後果然證明這樣走比來時繞那一大圈輕鬆許多,不過這中華路二段沿途沒什麼騎樓,必須和迎面而來的汽機車爭道就是。這張圖是在東大路橋上拍的,一列正準備通過橋下的貨列,阿嘉取景的同時遠遠就看到它在噴黑煙,按下快門的同時大喊一聲:「快跑」,當時女王在一旁其腦海中還思索著是否要閉氣,結果一聽到「快跑」二字後竟又花容失色的拔腿狂奔,〝靜靜欣賞〞這一幕的俺心中竟邪惡地「咯咯洛、傑傑傑」竊笑...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