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程第四次開挖(B4層樓地板)


中華民國100年12月25日星期日,天氣:晴,地點:臺北市

原本應該與女王手牽手看耶誕樹的星期五晚卻因公務而需留在辦公室內加班,回到家後已是星期六凌晨三點多,昏沉腦海在冬日熱澡後更是完全沒有翻騰的本錢,倒在枕頭上還來不及闔上眼,周公就已將我的魂魄勾攝下棋去。週日早晨雖然一如往常地睜眼醒來,但渾沌大腦卻隱隱作痛>"<應該是加班後遺症吧!心中一邊這麼想,一邊享用著女王準備好的早餐。

今天的行程也是滿檔,中午要與女王的舅舅們聚餐,下午要去Costco與Hola採買,晚上還有一大缸的衣服要洗,幸運的是老天爺給了一個好天氣,為了怕中午赴宴遲到,吃飽喝足的阿嘉帶著K20D匆匆關上家門,朝工地而去....

#01 隨著開挖日深,阿嘉禁不住請益現場人員目前的深度約略為何?沒想到目前正好已挖到地下16米3,碰巧是B4樓地板的位置


#02 之前曾提到這個工地的高程共有四次支撐與五次開挖作業作業,第五次開挖作業(即終程)後就是〝築大底〞:整個工區會先澆置一層10公分厚的PC(純混凝土),這層完成後稱為〝展開工作面〞;接著進入〝筏式基礎〞的大樓地基作業階段:置放鋼筋,一連串的混凝土與鋼筋(RC構造)〝水乳交融〞、〝纏綿悱惻〞劇情稱為〝握裹〞(蓋因鋼筋的特性為抗拉但不抗壓,混凝土則恰好相反地抗壓卻不抗拉,兩者被安排在一起後正可各司其職),由此逐步構築起堅固的結構體。


#03 臺北市對每輛工程車進出工地時都嚴格規範必須沖洗掉車輪上的污泥,避免〝拖拉庫〞所經之處塵土飛揚


#04 根據阿嘉不專業的觀察,工區內的相關安全標語與警示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一個建商嚴不嚴謹其實真的可以從許多小地方去發現,之前曾拍過半邊區逆打處的鋼筋都有用塑膠套模做保護(高程第三次開挖第15張圖),這也是擔心日後鋼筋上因為沾染上施工期間的塵土而導致〝握裹力〞不佳(即鋼筋與混凝土間多了塵土後將變得如三明治般容易滑動),這對位處地震帶的大樓肯定不是件好事!


#05 今天工地異常繁忙,一個上午湧入不少砂石車載運挖出的土方


#06 分工合作的頑皮豹與PC 300,頑皮豹正一鏟一鏟地鏟聚泥土,PC 300則利用抓斗從空而降一把抓起後置入砂石車的車斗


#07 之前就發現預壘樁體上似乎會編號,有些是十根一個號碼,部分則是五根一個編號,七月的文章中曾紀錄到這工地會埋設398支預壘樁,下次來找找看它最後的編碼為何....XDDD


#08 一週過去,開挖深度一增加,視覺上的〝震撼〞感就又浮現,人眼與人腦真是奇妙....


#09 PC 300正準備張開抓斗將泥土落在車斗內


#10 抓斗張開的瞬間。實話說此款抓斗〝慈眉善目〞多了,阿嘉每天坐車行經信義路捷運工地時還會看到狀似〝血滴子〞樣式的抓斗@"@~~


#11 寫這張相片的同時,腦海不知為何突然浮現出集中營內工頭揮打著鞭子驅策奴隸加緊施工的畫面=..=|||(這畫面明明很溫馨啊,排排隊等施工,多麼讚的一個〝工區即景〞)


#12 今天的頑皮豹都窩在北側處,不過看到地下16米深的土方似乎仍以砂土為主,循著先前的紀錄,這邊的地質難道是泥土→黏土→泥土?!


#13 轉到工務所三樓,內部裝潢似乎已近完成


#14 俯瞰工區,沒有拍到方才砂石車忙碌進出的〝盛況〞


#15 古代人挖土是用〝簣〞當度良單位,重工機械化後是以〝斗〞計算,不知這〝一抓斗〞等於多少〝簣〞哩?


#16 將來建案落成後,開心入住新厝的屋主們可知道當年地底曾有這批辛勤工作的師傅們?


#17 轟隆隆隆....聽著PC 300引擎運作的怒吼聲與感受著砂土落在車斗上對工作檯造成的晃動感,當下腦海中竟浮現出發哥帶領勞工朋友大喊阿比名字的畫面...


握裹力

鋼筋混凝土的原理中,鋼筋和混凝土之間的握裹力必須可靠,兩者之間才能夠發揮互補的功能。要達到緊密的握裹力,一般都採用竹節鋼筋。主要發揮握裹力的地方,是鋼筋竹節凸緣和周圍混凝土的互制效果。影響混凝土握裹力的因素包含以下幾項:

1.混凝土與鋼筋的黏著力。
2.混凝土收縮所產生的握裹效應。
3.鋼筋與混凝土間的剪切互鎖效應。
4.鋼筋受拉力時,與混凝土間所產生的摩擦力。
5.混凝土的品質。
6.機械錨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