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岩盤奮戰


中華民國101年元月7日星期六,天氣:陰雨,地點:臺北市

一般來說,沒有人喜歡在花了辛苦血汗錢後買到一幢會沉陷的窩!當然這邊的沉陷不是指黑心建商偷工減料造成,而是指造物者當年於大地成形時所賦予的元素,有些是沙層,有些是泥土,有些則是如金門的花崗岩。

臺灣位處地震帶,地狹人稠的臺北盆地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便重新檢討了所有建築物的防震規範,而各建商在推案時更不忘強調各種〝減震〞、〝避震〞、〝制震〞...等各式各樣的防震措施,那些行銷手段不外乎是為了讓自家的產品更有賣點,同時也是為了讓客戶買的放心、住的安心。

臺北盆地自古是個大湖,上網google了一下,民國81年開始的深井鑽測才將地質研究帶入了新紀元,也就是說直到那時候才真正有針對臺北盆地地質的基礎研究;以臺北101金融大樓為例,其自民國88年開始動工,動工前的地質鑽探得知該地基地下堆積了30~40公尺厚的沉泥與黏土,為了讓日後大樓站穩,營造單位透過深入岩盤20公尺的基樁根固臺北101。

有興趣到預售屋逛逛、晃晃的人也不難發現,許多現場銷售人員都會強調他們的建案有將基樁打入岩盤,不過他們不會去講說這地質探勘後其元素為何,因此雖然大家都將基樁打到岩盤,但不時仍會聽到大樓因為土壤沉陷而發生龜裂的情事發生。

阿嘉這陣子常跑的工地也是強調將基樁打入岩盤的建案之一,不過今天和現場人員聊天時才意外發現,原來這塊地基的地底恰好是一塊完成的大岩盤,樁底及未來的筏式基礎將直接座落在岩盤上,言下之意是購買到這建案的農友將有間非常穩固,可以安身立命好幾代的好窩,真是令俺羨煞得非常.....

#01 岩盤雖硬,但阿嘉發現工地降挖的速度也不慢,不知是不是因為上週增添了三隻破碎用頑皮豹的原因,人多好辦事~~~


#02 在去年10月高程第二次支撐前進料前的開挖作業一文中曾提到對中間柱上的不明設施感到好奇,經過今天現場人員的解說,原來它是當初高程第二次開挖後(B2層)時,位在工地南側讓現場師傅上下工地攀爬用的防護籠(這邊可由當時的地面處通往B1處)


#03 相對於泥土與黏土的地質,岩盤的出土作業似乎就沒那麼緊湊,砂石車隊到訪的頻率不若先前密集


#04 雨勢不斷,但駕馭著頑皮豹的師傅仍辛勤地在北側地底破碎岩盤


#05 從圖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地質上的不同,圖中是經過破碎後的岩塊


#06 聽現場人員說,週一將安排高程第四次支撐的材料進場。


#07 這邊是工地北側的防護籠,不同於南側,這邊先前僅適用在B2層到B3層的深度


#08 這週發現了編號390號的預壘樁,不過還是沒找到第398號>"<


#09 等待清運的岩塊,現場人員也藉此和阿嘉說明這建案當初為何採用鑽掘式基樁的原因,實因在地質探勘之初他們就發現了這岩盤的存在,如果採用連續壁的打入式基樁不但增添工時, 施作上也因岩盤特性不易抓掘而增添難度,更甚者,打入時的震動也會非常大,這對〝敦親睦鄰〞上絕對不會是一件好事!


#10 愈往底下開挖,四周土方帶來的土壤壓力就愈大,因此整個工地人員除師傅們不停的施工外,監測人員也不時在查看土壓計的變化


#11 時序雖已進入西曆新年,但兩週後才是農曆的過年,阿嘉臆測著這年前應該會有機會進展到終程開挖吧?